020-8888888
网站首页 关于mk体育sport-mk 产品中心 新闻动态 成功案例 荣誉资质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0-8888888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469号
邮箱: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探索旅游边界与层次:徐菊凤教授论文解析旅游概念的本质与共识

发布时间:2024-12-04 22:09:04 点击量:

大家觉得日常生活中的“旅游”这个概念并不难理解。然而,当你翻开教材或进行旅游相关统计时,你会发现“旅游”被大多数研究者或从业者认为是“非常复杂的现象”,似乎“没有准确的衡量尺度”。徐巨峰教授在《旅游学报》2016年第8期发表的论文《论旅游的边界与层次》中,作者详细分析了世界旅游组织制定的统计旅游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范围。整理并整理了相关文献旅游、参观、旅游三大基本原则概念外延边界关系的定义及历史沿革提出了一种符合常识的旅游和游客概念的认知方式认知和逻辑规律,回答了“为什么要寻求旅游概念的本质一致性”和“如何建立旅游概念及其边界的共识”等重要问题。旅游边界和层次的探索将有助于促进学术界和业界的进一步共识。

——本期编辑:郭文

旅游学基础知识_旅游学基本常识_旅游学知识

一、作者简介

徐巨峰(1964-),女,江西上饶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休闲与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从事旅游研究近30年,出版著作9部,论文90余篇,主持项目10余项。主要研究领域: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基础理论、文化旅游、旅游需求。

旅游学知识_旅游学基本常识_旅游学基础知识

2.写作背景

众所周知,旅游学术界的一大缺陷是对“旅游”元概念的理解存在巨大分歧。分歧差异造成的混乱在不同场合每时每刻都存在,让从事旅游研究的人难以解释。不清楚,缺乏理论信心。我在旅游学术界浸淫了20多年。早期我比较关注产业发展和旅游需求。近几年我开始教学后,我深刻地认识到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一个人只要学的是旅游专业的话,就无法像普通人一样正确理解旅游的概念,而且很难证明它是合理的!从此,我对旅游的概念和多方面的思考变得高度“敏感”。 2011年,我写出了自己写作过程中最艰巨的文章《旅游基本概念的共识问题》,并投稿到《旅游杂志》25周年年会并发表在该刊第10期上。 2011年,吸引了很多关注,尤其是年轻学生的关注。后来发现这件事还没有结束,还有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旅游统计方面,旅游概念的界定问题成为一个关键的“茎”。因此,当旅游杂志确定2015年年会的主题是旅游统计时,我想可以借此机会再次梳理一下旅游的内涵和外延边界,所以我想出了这篇文章来切入从统计角度看旅游概念的认知问题。论文“论旅游的边界和层次”。文章追溯源头,开门见山,澄清了世界旅游组织从国际经济统计角度提出的旅游定义是旅游概念混乱的根源,以及学术界对旅游概念的无理滥用。它,以及中文翻译的一系列错误,这进一步加剧了人们长期以来对旅游概念的误解。文章在充分认识旅游统​​计口径有效性的同时,也明确指出其带来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对旅游基础理论的强烈阻碍和瓦解作用;指出旅游、参观、旅行这三个词的理解和应用应属于其本义,不应随意混淆;建议用纯旅游、准旅游、泛旅游、非旅游等家庭概念组来区分旅游与商务旅行的关系。

在撰写本文之前,您需要充分积累旅游统计知识和信息,并了解国内外教材和官方文件中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最重要的文件是吴泰岳老师提供的联合国文件《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IRTS)》中英文资料,以及邢雪岩老师提供的日本官方旅游定义。此外,一系列的还做了公开探索性工作(2013-2015):邀请曾博伟博士讲解旅游统计理论与实践问题;国家统计局原局长翟志宏聆听讲座;关于旅游卫星账户统计方法的讲座;更重要的是,我们与杜毅力主任(客座教授)就旅游统计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流和讨论,了解了相关文件规定的事实背景。

旅游学基本常识_旅游学基础知识_旅游学知识

旅游统计及实际问题探讨

此外,还举办了“旅游统计的边界问题”专题沙龙,听取了杜毅力、谢彦军、王兴斌、宁泽群四位专家的意见。在此之前,虽然笔者对旅游概念的技术定义存在质疑意识(例如2012年,他对《旅游法草案》基于统计标准设定旅游概念的做法提出了不同意见) ),但在没有权威证据和系统理解的情况下,我不敢轻易做出批判性分析。经过长时间的资料收集、事实了解和不同观点的处理,我才敢把它写下来。

旅游学基础知识_旅游学知识_旅游学基本常识

旅游统计边界问题探讨

旅游学基础知识_旅游学知识_旅游学基本常识

鉴于所讨论问题的严重性(我是这么认为的,哈哈),写完文章我还是不敢释怀。文章提交后,要多方面反思,从题目标题到论点和论据,不断为自己找茬,并抓住各种机会进一步收集证据,验证文章的观点和价值。例如,《旅游学报》2015年年会期间和会后,通过肖宏根老师和研究生金杰,与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专家Meis Scott教授就这个问题来回讨论了五六次,直到文章发表。已进入排版流程;他向孙业红老师询问了与外国专家直接交流对旅游概念理解的看法;外审专家给出意见后一个月(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感谢两位审稿人的称赞和中肯的建议),以读者的身份重新阅读文章,检查文章思想的可靠性和严谨性论证,并修复证据。幸运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可以动摇本文结论的观点或事实。虽然很多旅游界人士都在喊着“旅游无国界”的口号,但这并不意味着旅游(概念)是真正无国界的。

对比西方的研究,我们还没有找到这样的探究视角和层次。英国社会关于旅游概念最激烈的争论是两位重量级人物史蒂文·史密斯和尼尔·雷珀之间长达20年的对峙。他们的讨论虽然很有价值,但也有两大遗憾:一是参与人数少;二是参与人数少。只是“两人轮流”,学术讨论气氛不足;其次,话题偏离,从旅游是一个系统概念还是一个产业概念,到旅游是否是一个可以准确衡量的产业,以及从什么角度(供给VS需求)来看,旅游是一个完整的产业还是产业的一部分。行业?他们后来的文章各说各的事,侧重点也不在一个层面。史密斯只同意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它和其他产业一样可以从供给的角度来定义; Leiper认为,旅游业主要应该从游客(需求)的角度来考虑,即使它是一个产业,也只是一个部分产业。他在书中透露,他们找出了世界旅游组织罗马会议(1963年)提出广义统计旅游概念的原因,并对此定义提出了不同意见,但分析不够彻底。

3.亮点

(1)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旅游”到底是什么?旅游统计的目标群体是外国游客(游客);旅游统计的目的是衡量外来流动人口对当地经济的消费贡献。因此,我们所说的旅游经济实际上是“游客经济”; “游客”的外延大于“游客”,相当于所有不以就业为目的的旅行者;旅游统计的范围大于旅游业本身,包括出于个人和工作目的的各种旅行活动。

(2)旅游学者如何看待统计旅游的概念。学者的责任是认识真理、探索规律,而不是盲目追随某些权威。理论界有必要明确区分统计定义和运行所需的概念定义的不同原理和功能,并提出最合适的概念定义,使各种语境下的旅游概念能够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达成共识。避免理论上的被动。使用宽泛的统计旅游概念不仅不能反映旅游的本质,甚至可能严重阻碍旅游理论的形成。

(3)如何理解最难的一组概念(旅游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旅行与旅游最大的区别在于“旅行的目的”。这种目的应该是由个人主观意志决定的体验行为,而不是以经济贡献来衡量的消费行为。各种旅游活动的目的,唯有旅游的目的有一个共同点——寻求愉悦的体验。因此,广义的旅行是指各种目的、各种方式的旅行(该词的本义);中间意义上的旅行接近于旅游的含义;而狭义的旅行特指不跟团的自助游,主要用于描述而非学术界确定。

(4)增加新的概念来描述不同纯度的旅游现象。应该用纯旅游(旅游)、准旅游、泛旅游等概念群来描述不同“纯度”的旅游活动现象,可以推广到不同口径的旅游统计和产业形态类别。

(五)修改国内旅游统计口径。在高铁、汽车普及的时代,我国应该考虑将国内旅游的“平常环境”重新调整为10公里,以过夜停留为标准,或者提高旅行距离标准(如30公里或50公里)。单程公里)。

[概括]

世界旅游组织出于经济统计目的对旅游和游客概念的定义是众所周知的。不仅旅游业的统计数据来源于其定义,旅游的基础理论和旅游教材也深受其影响。由于其准官方和国际组织背景,尽管此前有学者指出其宽泛的概念定义可能会导致误解,但尚未有人对其进行系统分析。本文详细分析了世界旅游组织制定的统计旅游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范围,梳理了相关文献中旅游、参观和旅行三个基本概念的外延边界关系的定义和历史沿革,指出,这一定义虽然符合一定的经济统计需要,但显然违背常识和逻辑规律,阻碍人们对旅游概念形成理性认识。它打着“旅游”统计的旗号,实则进行“出行”统计,混淆了旅游、参观、出行的关系,对人们正确认识旅游与出行的关系造成强烈干扰。基于这一口径的统计数据不能直接反映真实的旅游业和旅游现象,也对旅游基础理论造成障碍和影响。文章提出了一种符合常识认知和逻辑规则的旅游和游客概念的认知方式。从旅游和休闲的角度分析旅游的内在属性和外延边界,从三个层面分析旅游与出行的关系。 ,用纯旅游、准旅游、泛旅游、非旅游等概念来细分旅游与出行的关系。文章指出,一些词语的中文翻译错误,加剧了人们对旅游概念理解的混乱,并讨论了长期将“visitor”一词译为“游客”的危害。

旅游学知识_旅游学基本常识_旅游学基础知识

[关键词] 旅游;旅游精华;旅游边界;旅游统计

摘要: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的定义虽然最初是为了统计目的,但影响深远。它不仅应用于旅游统计,也被旅游学界广泛接受,甚至被旅游教科书采用。一些学者质疑 WTO 的定义过于宽泛,令人困惑。但由于联合国的背景和WTO的半官方特征,目前对WTO定义的批评还缺乏系统性。

本文旨在对WTO旅游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批判性分析。回顾过去对旅游、访问、旅行这三个概念的定义和区分,可以看出,这些相关文件在WTO服务于统计目的的定义的影响下,不仅与我们定义的方式相矛盾,而且与我们定义的方式相矛盾。一个概念逻辑上、前后一致,而且这些词语的共同使用,阻碍了人们对什么是旅游形成理性的认知。

如果我们继续采用这种统计性的定义,我们注定无法捕捉到旅游业的本质,也无法捕捉到旅游现象。而且,这样的定义对旅游研究界追求一个可以为其自身提供具体基础的旅游理论构成了障碍。作为替代方案,本文对旅游和游客这两个概念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其目的不仅是与我们常用的词语兼容,而且是逻辑上的一致性。

结合旅游和休闲两个视角来辨别旅游概念的鲜明内涵和外延,从而从三个不同层面对旅游概念和旅游概念进行比较和区分。此外,为了明确界定旅行与旅游的区别和关系,我们将引入“纯旅游”、“准旅游”、“泛旅游”和“非旅游”等概念。本文最后指出,中国旅游学界的一些混乱和错误因翻译错误而加剧,例如将“visitor”一词翻译成中文与“tourist”同义。

关键词:旅游;旅游的性质;旅游边界;旅游统计

[后记]

2011年,徐巨峰教授在《旅游学报》发表题为《旅游学科基本概念的共识问题》的论文,2016年发表《论旅游的边界与层次》。上一篇文章梳理了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共识,呼吁旅游学术界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尽快形成科学共同体;本文探讨了如何形成具有逻辑共识的旅游理念的方法和途径。近年来,作者深入从事这一领域,其研究提供了许多见解。他的一些结论无疑将为学术界和工业界提供新的启示。基础理论研究一直是艰难而枯燥的,但小编认为,没有基础的探索,我们就会原地打转,没有目的地!对此,笔者表示:“只有理性看待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厘清旅游的内涵和外延边界,找到符合事实、逻辑和学术原则的旅游概念定义。”能否达成业界共识和学术共识”,建议大家结合另一篇文章来阅读。

《旅游杂志》2016年8月微信编辑

郭文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Copyright © 2002-2024 mk体育sport-mk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07016787号    网站地图